close

 

 DSC09153 拷貝.jpg  

中、高年級孩子,很自然地發展出「寫實、觀察」的眼和會「理性、思考」的腦,他們對這世界認識越來越多,對於「想像的事」也就相對地越來越少。

孩子很自然的有了三度空間、立體概念,也很容易區別明暗、陰影,對於事物的形體、結構,他們觀察得比以前更細微 …… ,這種種的自然生理發展,讓孩子的創作也更趨於「寫實」。

他們在創作時,特別重視大小、比例對不對?畫的形狀像不像?顏色和真實看到的是否一樣?我畫得像不像、美不美,這樣的自我批判越來越強。孩子到了中、高年級,變得特別在乎同儕的眼光及看法,同學的一句:

「你畫得一點也不像!」 「你畫是什麼東西啊!」

都可能深深打擊著他,讓他深覺自己不會畫、沒有繪畫天分,或以後再也不敢在別人面前畫畫。

「畫得像」真的那麼重要嗎?

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,是的!

您看,畫得像的孩子,在學校裡多吃香!

 

我的孩子喜歡畫漫畫、卡通圖案

DSC09166 拷貝.jpg  

寫實前期的孩子,因為對具象的描繪開始有很強烈的慾望,因此對於他們喜歡的卡通、漫畫,他們也有著強烈的喜好。這些卡通、漫畫人物,有著明確的線條和外型,讓孩子很容易「模仿」、「複製」。喜歡多啦 A 夢、海賊王的孩子,平時畫的內容都會是這些漫畫、卡通題材,一個可以把海賊王或莎拉公主畫得跟漫畫一樣的孩子,在學校裡是享有多崇高的「繪畫天才」封號啊!

「老師,對啊!我的孩子整天都在看漫畫或卡通,也一直在畫那些漫畫、卡通人物,聽您這麼說,我以後還是禁止他看漫畫和卡通好了!」媽媽擔心地說。

漫畫或卡通,是孩子這時期最有興趣的主題,因此也常常成為孩子課後的討論話題。但也不是每個中、高年級孩子都喜歡畫漫畫、卡通圖案。

喜歡畫漫畫或卡通圖案的孩子,就跟幼稚園時期特別喜歡畫甲蟲、飛機、汽車、公主 … 一樣,孩子喜歡一個特定主題,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斷的創作。您看,這樣的孩子畫出來的人物線條和故事情節,是不是都比其他孩子來得成熟、豐富,也顯得更有創作動機和樂趣,只要孩子不要太沈溺於漫畫、卡通或電玩世界,都不用太擔心,他「滿足了」,看夠了、畫夠了,自然會轉移到別的事物上。

孩子在生活上、學習上的壓力和挫折,有時藉由這類型漫畫、卡通圖案的創作,反而有移情作用,也可以讓孩子得到抒解或某種成就感,不用一味的禁止他。只要引導孩子除了模仿漫畫或卡通人物外,若是能夠加上一些自己的創意、設計或故事情節,那也是啟發孩子創造力的一個方法。

能夠把漫畫或卡通人物畫得像的孩子,在台灣還是吃香的!但有一群孩子,也是相當有繪畫天分,但在學生時期的境遇可就完全不同了!

孩子的繪畫特質有兩種,一種是「視覺型」,另一種是「觸覺型」。

「視覺型」的孩子,比較有「寫實」的眼和「精確」的手。創作時可以把形狀、遠近、大小比例、明暗、陰影等表現得較正確且細膩。簡單的區辨,就是可以把素描畫得很好,畫得很像,您可以想像一下達文西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這樣的作品。

「觸覺型」的孩子,比較有「感性」的心。創作時是依情感、心情、喜好來創作,對於寫實能力較無法表現。在顏色和造形上,有很強烈的主觀意識及誇張的表現手法。較類似幼稚園中、大班時期很純真、自我的表現方式。簡單的區辨,就是孩子較難精準畫出大小比例、透視、立體感等寫實要素,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觀察事物方式,因此畫的內容和老師教的或要求的不大一樣,但確有著濃烈的情感和獨特性,您可以想像一下梵谷「星空」這樣的作品。

這兩種類型的特質,其實每個孩子身上都有,只是比例多寡的問題。

極端的「視覺型」孩子,是一個觀察事物都用尺量的孩子,較理性、客觀,要求精確、和真的一樣。

極端的「觸覺型」孩子,是一個看世界都用情感的心去體會的孩子,較感性、主觀,多呈現內心感受而非客觀、寫實的重現。

大約有 60% 的孩子是屬於「綜合型」。這類型孩子的兩種特質比例差不多,透過教育與學習的歷程,可以學會運用理性與感性兩個層面。

「觸覺型」的孩子,作品裡有很濃厚的情感和想法,但因為即使升上高年級仍無法把形狀、比例畫得很精準,用色也很主觀,較不符合這時期同儕漸趨「寫實」的發展,因此,在學校裡是最被同學嘲笑的一群,就像梵谷在當時一幅畫也賣不出去一樣。

在台灣認為「畫得像,才是美!」的根深蒂固框架裡,「觸覺型」孩子的作品是不美的、不像的,他們被歸類為「永遠也畫不好」的孩子!如果家長或老師沒有正確的觀念及「慧眼」,觸覺型孩子在學校裡是一直被埋沒與打壓著的。

 

高年級階段是未來喜歡繪畫或放棄繪畫的關鍵期

DSC09157 拷貝.jpg    

高年級孩子因為自我生理的發展、同儕的重視及台灣普遍教育觀念對於「寫實」的需求,幾乎一致地把「畫得像」視為標竿。當他「寫實的眼」超過「寫實的手」的能力;當他發現自己寫實的技巧跟不上自己所看到的真實世界,而此時又沒有大人告訴他「想法」、「情感」和「創意」同樣重要時,孩子便會開始對美術創作這件事感到挫折與無力感,認為自己畫不好、畫不像,進而疏遠或甚至排斥。

這樣的狀況,普遍發生在所有校園裡。如果您到學校一年級教室問孩子:「喜歡畫畫的請舉手?」,可能 80 %的孩子都會舉手;到三年級教室問孩子同樣的問題,可能只剩下 50% 的孩子舉手;到五、六年級再問同樣的問題,您會驚訝發現竟然只剩下 30 %。

原本喜歡畫畫的孩子,為什麼年紀越大,卻變得越不喜歡畫?甚至排斥畫畫?真是怪哉!不明究理的家長,在台灣升學主義掛帥的大環境下,有的只重視孩子學科的分數,覺得畫不畫沒關係;有的可能認為自己孩子對美術沒興趣、沒天分也沒辦法。

但真實狀況是,您的孩子可能極富美術天分,只是多年下來被扼殺了而不自知,這真是孩子自己及台灣美術與創意領域的極大損失!

孩子在中、高年級除了因為「寫實」因素,而造成多數孩子眼高手低,慢慢遠離美術外,在作品的「自在」、「生動」及「獨特」性質,也相對隨年齡增加而減少,有專家將此時期稱為「美術創作的潛伏期」。

「潛伏」多久呢?這會持續到國中、高中到進入成年。當自我「放逐美術」、不再碰觸美術的孩子,在進入國中後,他的生理發展幾乎成熟,即使成年後,也不會再「自己進化」,他的繪畫能力會停留在國中階段,所以許多家長跟我說他們很久沒畫畫了,我會請他們拿現在畫的作品和國中時期畫的作品比較看看,他們會很驚訝的發覺,兩者竟然相差不遠。

孩子如果在國小中、高年級或國中階段有接受正確的美術教育引導,則可以幫助孩子重拾對美術創作的熱忱、信心和樂趣,度過這個潛伏期,否則孩子將會永遠停滯在這低潮期一輩子,直到他成年後,也許因為看到某幅畫作,或是遇到某些事件讓他想重拾畫筆,找回當初創作的回憶與快樂感覺,於是自己利用閒暇之餘創作,或是鼓起勇氣去「學畫」,才能擺脫潛伏期而「甦醒」過來。

在美術學習領域裡,畫得像和寫實技巧絕對不是唯一的標準,希望您瞭解後,可以放手讓孩子更盡情的畫、更盡情的做自己。

 

以上內容節錄至水水月刊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薩奇美術教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